“六星宅女”的一天
美女小林是家住太原市的一名大四学生,因为忙着写毕业论文,一直待在家。
这位号称“六星宅女”女孩向我们描述了她平日生活的一天:起床,穿着睡衣面对电脑,不停按F5键刷新网页,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一首歌能反复听一天。家里备有泡面和各种干粮,饿了就随便吃点,手机永远调成震动。QQ、MSN常年隐身或者干脆不上线,有时候突然想找人聊天,说两句话自己就先不耐烦地跑掉了。出行地点仅限于住所两公里以内的范围,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觉得很累。“有时候,也想出门走走,但起床、化妆、梳洗打扮完了已是下午,于是放弃。”
“六星宅女”这一称谓,来自小林在网上参与过的一个宅男宅女测试。她得到了六颗星的高分,评语是: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会让你觉得麻烦,或感觉厌烦和压抑。网络对你来说逐渐不可取代,它会成为你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风港。“‘六星级’还不是最高分,有人得到过七颗星。”小林说。
一半是生活,一半是网络。26岁的赵小严在现实与虚拟的两个世界里游弋,在虚拟世界里他自得其乐,乐此不疲,可在现实中,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见陌生人,懒得洗一洗自己快要发霉的身体。由此,他将自己划入“有点病态的宅男”。
“宅”似乎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现象。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年轻人愿意在网上“晒”自己有多宅,吃饭靠外卖,购物靠网购等是最常见的,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一直呆在家里也都是小意思。一位网友甚至幽默地总结道:“上次下楼,大雪纷飞;再次下楼,春意盎然。”
李楠自称是“宅男宅女交友会”QQ群的帮主,管理着一百多名会员。他将宅男细分为四类:御宅族、尼特族、家里蹲、居家男。他告诉记者,群里会员的真实身份包括待业青年、学生、银行职员、广告从业人员、自由设计师、教师、商人、程序员、翻译、媒体工作者等,可谓五花八门,年龄大多在19岁-36岁之间,生活在城市,在家最常做的事就是上网、看电影、看书、打游戏,待在家里的时间最短为两天,最长3个月,有的是长期宅着,有的是平时上班周末才宅。每个人宅的程度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口号,如果非要喊一句的话。”
而在高校,如果还说自己是“宅族”的话,那你out了。现在新流行的是“被窝”一族,作为宅男宅女的升级版,“被窝”一词是指天气冷,大家宅在家中被窝里。当你听见有宅女大喊,“我不是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而宅男附和,“我不是宅男,请叫我天才毕加索(闭家锁)”时,也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了,因为他们的称呼虽然改了,但是他们对“宅”生活的痴迷是难改的。
宅男宅女怎样炼成
谈到为什么不喜欢出门,小林的语气有点无奈。
“其实有时候也想出门走走,但又感觉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商业街总是人山人海,公交车里挤满了人。电影和书可以在家看,音乐可以在家听,就连运动也可以在家做做瑜伽。父母总是问我:‘每天在家能干什么?’我就反问他们:‘出门又能干什么?’他们也无话可说。”
有了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学习、娱乐、工作、购物,只要坐在电脑前晃晃鼠标,一切全都轻松搞定。而既然都搞定了,那还出门干吗?“天气不好不出门,天气太好也懒得动弹。太远了不去,太累了不去,没睡好觉不去,心情不好不去,有不喜欢的人更不要去……渐渐地,当我们每次接到别人的邀请时,总是习惯在第一时间拒绝,之后再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敷衍对方,也敷衍自己,直到真的对一切失去兴趣。”在宅男宅女聚集的社区中,小林这样描述自己变“宅”的过程。
有网友更危言耸听:玩腻了的大龄青年、丧失了激情的离异者、没精力通宵的男生女生,都回归到“宅”里,尤其现在物价高了,心情差了,唱歌泡吧嫌太吵,聊天恋爱费精神,旅游逛街钱包大出血,不如学学张曼玉,做个宅女,在家呆着,不化妆,不待客,养养宠物,然后看碟上网,QQ签名直接更替为:不要问我都干了什么,本人处于御宅状态。
不过,也有“宅人”已经感受到封闭生活带来的负面能量。一位网友说:“用鼠标可以送出千万个笑脸,见面了却连一个自然的微笑都挤不出来。”有人言语中透着沮丧:“手机很久没响过了,定时收到的是天气预报,不定时收到的是垃圾短信,还有人记得我吗?”
不良习惯还是新生活方式
许多人认为“宅”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年轻人失去动力、活力,为他们担忧。小林的父母也为女儿的“宅女”生活发愁:“她每天回家就对着电脑上网,一天只吃一顿饭,爸妈说十句话她只回答一句,既不和同学玩也不出门。我们年轻的时候,周末约上几个同学去爬山、游泳,多充实。现在的孩子就喜欢整天待在家里,真怕他们憋出什么病来。”
如此担忧并非多余。记者初略统计了省城各大医院心理门诊就医情况,由于长期宅居而引起心理疾病人数占就诊人数的10%,所患疾病多为抑郁症、自闭症。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学博士贺加贝对此解释:现代生活方式中存在危害心理健康因素。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健康同时,心理疾病发病率却升高了,这一切可以从人类进化角度予以解释。古人为了生存,必须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而大脑里存在一个“努力驱动奖赏机制”,劳动虽然辛苦,但能换回愉悦感,以补偿劳动的辛苦。现在人类亲历亲为的事情越来越少,劳动带来的快乐奖赏自然很少。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王洁认为,宅男宅女们如果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过度依赖,对于个人身心的发展会产生众多不利影响。“人需要张弛有度,太紧了不行,同样的,总是太过松弛也不好。适当的压力,无论是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促使个人发展的条件。长期处于安逸的状态下,逐渐地就会对各种东西丧失兴趣,严重者会感觉活着没意义。”
此外,性格内向者、自卑者、兴趣狭隘者都很容易成为宅族。“为什么宅男宅女们会沉迷于这样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言,在网络中可以轻松地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包括认同感、归属感和关爱等等。”省社科院研究员韩月娥解析,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人隐私观念的强调,很多人不想也不敢对别人开放自己的内心。但是,人是需要情感交流和发泄的,当这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时,很多人会转而投入网络怀抱。虽然网络可以满足很多的心理需求,但是长期过度依赖网络,会导致社交技能的退化,长期在网络中寻求安全感,也会造成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少宅多动,贺博士建议,血清素能让人产生良好情绪,对心情、睡眠和饮食十分重要。脑内血清素含量高,人就容易快乐,反之则会郁郁寡欢。在日常生活中,要改变脑内血清素含量,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晒太阳,多晒太阳有利于“激活”大脑,产生血清素,从而对抗情绪低落、容易疲劳症状。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