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在一定学习目标的支配下,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有主见的创造性的学习。其实质是学习者启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切实做到因才而学(即所谓“自主地”学)。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刚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了“自主地”学为主的阶段。
那么,如何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地”学为主呢?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在学习时间方面,应当有相当多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的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得应当主要依靠自己“自主地”学,并能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某些第一手知识,三是学生的学习还不是完全自主的学习,必须与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指导结合起来。因此,自主学习与“自学”,“自我学习”是有区别的,与“自由学习”、“自流学习”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更多的自主权,一个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学习上是非常容易滑坡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有的学生以为上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有的人因为专业不如心愿而大闹情绪,有的人整天忙于看小说、交朋友和各种个人生活琐事;有的人受“经商热”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厌学”情绪,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既便头脑聪明,基础不错,在学习上也不可能有进展和收获。因此,大学阶段如能排除对学习的种种干扰,掌握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就能循我会学、我学会、我学好的方面发展。
关于自主学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最好的说明,实践出真知。一个人的成才,其主要因素在后天。因为才干不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品。成就的取得,要靠后天学习,特别要靠自主学习,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例如我国数学界的后起之秀,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时候第一次数学分析测验仅得了个“两分”;但他毫不气馁,下决心要改变孥习上的被动局面。他每天坚持学习和演算1 2个小时,有时一道难题要憋一两个星期才能作出来。在一年里,仅数学分析题就作了3000多道。经过刻苦努力,坚持自主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可见,早慧未必都能成才,而大器晚成也大有人在,关键在于有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没有掌握好学习的自主原则和方法。
二、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能力作一种认识、选择和行动的能力,它不是天生的,它的获得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形成这种能力本身也是个体的自觉活动,是体现个体自主性的一种标志,探究自主学习的意义及其内在机制,将有助子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第一,自主学习是学生调控自身学习系统的自组织活动,它反映了教与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本质要求。耗散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当其内部因素以各自独立的状态存在,处于一种无序的平衡态时,如果它和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就会逐渐远离这种无序的平衡态,当系统环境变化达到一个临界点时,系统就可不必借助外力的推动,而克服自身的混乱,由原来的无序变为一种在时空上有序的稳定结构,这一结构就是自组织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对系统有序进化机制的论述,为我们分析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能力系统的自组织结构的生成、发展和完善这一特殊的运动过程,提供了思路。当然,自主学习只能决定个体学习能力系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对该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决定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仅是在某种既定方向上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发展的方向,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自组织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自主学习符合“刺激——选择——建构”这一认识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才能被接受。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组织学习的科学化程度。现代学习理论通过运用信息科学研究教学的具体过程,已经证明:知识不能由教师机械地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积极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程序化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知识。现代哲学新成果——选择论的研究也表明人有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高度能力,进入头脑的信息不是随机的反映,当然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镜式反映,而是通过能动的选择与反映,最终建立起一定的内部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能否有效地获取,保持和利用,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储存和检索的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活动能否高质量地进行,与学习者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有极大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形成自主学习观,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知,全方位地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第三,自主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在与教师互相协调、和谐配合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苏联引起很大反响的《合作的教育学》一文的作者们说。 靠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学习是一种个人独立进行的活动,他们通常缺乏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给予评价。但是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既不抬高,也不压低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的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独立、自主的人。”又说,培养儿童“自我分析的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教育技巧。正由于培养这种能力,才能出现和增强儿童和教师之间合作的气氛。”①这两段话,虽然说的是儿童,其实也完全适用子各个层次的学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往往局限在如何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一点上,不重视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识别。同时,片面强调认识而忽视实践,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致使认识过程半途而废,残缺不全。其实,认识应包括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自身两个方面。学校教育也只有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的三大环节
自主学习是大学习观的核心问题,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它主要有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等三大环节。
第一,自我设计。自我设计含自我识别和自我选择,所谓自我识别,是指学生应对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智力、熊力、爱好、志趣、气质、性格等与学习以及成长直接有关的诸因素的结构状况,水平高低等的识别。自我识别是进行自我选择的必要条件之一。自我选择是指学生根据国家需要,结合自己的强点、弱点和兴趣爱好,按照“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侧重发展”的思想,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与基本要求的同时,有所侧重地扩充某些知识和发展某些能力,为在学习上的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作初步选择,为将来的成才进行一定的准备。
第二,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包括自我培养与自我控制。自我培养是指学生研究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课内和课外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有目的地、积极地培养与锻炼自己。自我控制指在输入信息的类别与数量上,在各科学习使用时间的多少和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节制。在自我培养与自我控制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就能逐渐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我控制的优势程度主要取决于在学习活动中的自制力和方向性。所谓自制力,就是指个人支配和节制行动的能力。当然,这些支配和调节应该是有方向性的,使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向既定的方向,从而达到尽可能高的目标,这样,自我完善的水平就会高些或更高一些。
第三,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通过自我评价来识别或校正的。自我评价是对自主学习的效果,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检查,并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在评价当中,最好请老师提意见,以使评价恰当些,更准些。评价最好分阶段进行,如发现自主学习效果不好,有达不到自我设计总体设想的分段要求的征兆,就要及时校正自主学习的航向。否则,等到结束四年(或五年)的学习生活时才进行一次总的自我评价,发现了问题,也就无法补救了。分段进行自我评价,可取得“亡羊补牢”的效果,对自我实现是大有好处的。分段进行自我评价时,如发现自主学习效果优异,这样能激励自己的进取心,进一步增强目标意识,这对自我实现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这三大环节使自主学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大学生必须在这三大环节上下一番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最终完成自我实现。
--------文章来源于大学生在线联盟